「中國經濟有底氣」行穩致遠:中國經濟韌性的現實表征與提升進路
發布時間:
2025-01-31
作者:洪濤(哈爾濱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楊航(哈爾濱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 經初步核算,2024年,我國GDP總量達到134萬億元人民幣,首次突破130萬億元,同比增長5%,中國經濟在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中依然保持了強勁的發展勢頭。在2025年春節里,全國各地的大街小巷張燈結彩,洋溢著節日的喜慶氛圍。人們置辦年貨、外出旅行、探親訪友,與“吃住行游購娛”相關的消費市場呈現出了蓬勃活力,進一步彰顯了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和巨大潛力。 回顧過去十多年,我國經濟在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環境中經歷了多重考驗。一方面,人口增長放緩、資本流動變化、新興產業和消費趨勢轉變等因素,促使我國經濟邁向產業結構優化與高質量發展的轉型階段;另一方面,我們還面臨著國際局勢快速變遷、全球經濟復蘇緩慢、地緣政治不穩定加劇、不確定性和波動性增加等外部形勢。盡管如此,我國經濟依然顯現出“抗壓能力強、恢復速度快”的特點。在新時期,深入思考中國經濟如何在多重壓力中實現強大的抵御與恢復能力的動因和路徑,對于統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經濟的韌性之源 經濟韌性主要是指面對外部沖擊時,經濟系統所表現出的抵御、恢復以及更新轉型的能力。這種能力不僅依賴于經濟規模和產業結構等內在特征,更取決于制度安排、政策指導、科學技術等一系列復雜因素的戰略耦合。具體來說,中國經濟能夠在多次外部沖擊中保持穩定并在轉型發展中不斷提升,其韌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中國經濟的強勁韌性表現在應對風險和沖擊時所展現出的抵抗能力。作為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我國的產業體系具備全面性和獨立完整性,涵蓋了聯合國產業分類中的所有工業類別。這種全面的產業結構不僅有助于中國經濟分散外部沖擊的影響,還防止了因過度依賴某一發展路徑而陷入經濟衰退的風險。此外,我國強大的產業配套能力和不斷推進的基礎設施建設共同加強了國家經濟體系在面對短期壓力時的抵御能力。完善的產業配套能力確保了供應鏈的穩定性和響應速度,先進的基礎設施則為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特別是對“卡脖子”技術的突破和關鍵核心技術掌控而言,良好的基礎設施環境是不可或缺的支持條件。這不僅有助于構建高端產業體系,也為我國在全球價值鏈中向更高層次邁進提供了有力支撐。 中國經濟的強勁韌性體現在適應變化和不斷變革的能力。我國以科技創新為核心,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世界科技強國建設,顯著提升了整體科技水平,并大力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上升到16.3%、34.6%,比上年分別提高了0.6個百分點和1.0個百分點,先進制造能力不斷提升。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8.0%,這也反映出市場對高科技產業的強大信心以及對技術升級的強烈需求。由此可見,中國在智能制造、服務自動化等領域的發展勢頭強勁,未來經濟增長的新動能正在形成。 中國經濟的強勁韌性根源在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優勢。這一制度不僅能夠集中資源和力量應對重大挑戰,充分發揮后發優勢以加速發展,還能在面對內外部沖擊時靈活調動資源,并運用多樣化的政策工具有效化解危機,從而在制度層面強化了經濟的穩健性。實踐表明,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國有能力凝聚各方力量,整合全社會的物質資源和精神資源,全力解決復雜問題,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同時,我國專注于識別并彌補經濟復蘇與穩定發展中的薄弱環節,并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和破解關鍵難題,為經濟增長提供了堅實的支持。 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踐進路 當前,全球經濟格局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地緣政治沖突等極端事件頻發,使得我國經濟面臨的風險與挑戰不斷加劇。在此背景下,回顧和總結過往中國經濟韌性強勁的驅動因素,并提出切實可行的實踐進路,對于新時代推動高質量發展尤為關鍵。 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一是利用體制優勢集中力量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加速機制創新,支持企業成為創新的核心驅動力,通過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和人才鏈的深度融合,提升產業鏈的整體競爭力。二是優化國際生產要素流動。消除跨境合作障礙,提高經濟國際化水平,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深化共建國家間的產業協作;同時,通過自貿試驗區的深化改革,進一步改善營商環境,吸引更多外資進入中國市場,并擴大對外投資規模。三是通過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消除地方保護主義壁壘,確保商品和生產要素在全國范圍內順暢流通,實現更高效的資源配置和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深入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一是推動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通過新技術尤其是顛覆性技術的應用,推動產業鏈和價值鏈升級。二是強化企業創新主體作用,聯合組建創新聯合體,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搭建科技創新平臺,推動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等共同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建立緊密合作伙伴關系。三是完善體制機制保障,協同推進對科技領軍企業的扶持、科技成果的轉化、人才培養以及科技創新機制的優化,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優化財政金融政策,為創新活動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并加強跨部門間的協調合作,促進資源共享,創造全社會積極參與創新的良好環境。 持續強化經濟增長富有韌性的預期管理。一是通過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新技術、新模式和新業態發展,并構建符合新時代發展需求的生產關系,為經濟增長增添新動力。二是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優化市場機制,糾正要素市場的扭曲現象,降低經濟運行中的摩擦成本,提高資本產出效率和資源配置的有效性。三是通過激發內生增長動力,增強經濟運行的穩定性和抗風險能力,將中國龐大的市場規模和內需潛力充分利用,構建以內需為主、內外市場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作者:洪濤(哈爾濱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楊航(哈爾濱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
經初步核算,2024年,我國GDP總量達到134萬億元人民幣,首次突破130萬億元,同比增長5%,中國經濟在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中依然保持了強勁的發展勢頭。在2025年春節里,全國各地的大街小巷張燈結彩,洋溢著節日的喜慶氛圍。人們置辦年貨、外出旅行、探親訪友,與“吃住行游購娛”相關的消費市場呈現出了蓬勃活力,進一步彰顯了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和巨大潛力。
回顧過去十多年,我國經濟在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環境中經歷了多重考驗。一方面,人口增長放緩、資本流動變化、新興產業和消費趨勢轉變等因素,促使我國經濟邁向產業結構優化與高質量發展的轉型階段;另一方面,我們還面臨著國際局勢快速變遷、全球經濟復蘇緩慢、地緣政治不穩定加劇、不確定性和波動性增加等外部形勢。盡管如此,我國經濟依然顯現出“抗壓能力強、恢復速度快”的特點。在新時期,深入思考中國經濟如何在多重壓力中實現強大的抵御與恢復能力的動因和路徑,對于統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經濟的韌性之源
經濟韌性主要是指面對外部沖擊時,經濟系統所表現出的抵御、恢復以及更新轉型的能力。這種能力不僅依賴于經濟規模和產業結構等內在特征,更取決于制度安排、政策指導、科學技術等一系列復雜因素的戰略耦合。具體來說,中國經濟能夠在多次外部沖擊中保持穩定并在轉型發展中不斷提升,其韌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中國經濟的強勁韌性表現在應對風險和沖擊時所展現出的抵抗能力。作為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我國的產業體系具備全面性和獨立完整性,涵蓋了聯合國產業分類中的所有工業類別。這種全面的產業結構不僅有助于中國經濟分散外部沖擊的影響,還防止了因過度依賴某一發展路徑而陷入經濟衰退的風險。此外,我國強大的產業配套能力和不斷推進的基礎設施建設共同加強了國家經濟體系在面對短期壓力時的抵御能力。完善的產業配套能力確保了供應鏈的穩定性和響應速度,先進的基礎設施則為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特別是對“卡脖子”技術的突破和關鍵核心技術掌控而言,良好的基礎設施環境是不可或缺的支持條件。這不僅有助于構建高端產業體系,也為我國在全球價值鏈中向更高層次邁進提供了有力支撐。
中國經濟的強勁韌性體現在適應變化和不斷變革的能力。我國以科技創新為核心,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世界科技強國建設,顯著提升了整體科技水平,并大力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上升到16.3%、34.6%,比上年分別提高了0.6個百分點和1.0個百分點,先進制造能力不斷提升。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8.0%,這也反映出市場對高科技產業的強大信心以及對技術升級的強烈需求。由此可見,中國在智能制造、服務自動化等領域的發展勢頭強勁,未來經濟增長的新動能正在形成。
中國經濟的強勁韌性根源在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優勢。這一制度不僅能夠集中資源和力量應對重大挑戰,充分發揮后發優勢以加速發展,還能在面對內外部沖擊時靈活調動資源,并運用多樣化的政策工具有效化解危機,從而在制度層面強化了經濟的穩健性。實踐表明,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國有能力凝聚各方力量,整合全社會的物質資源和精神資源,全力解決復雜問題,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同時,我國專注于識別并彌補經濟復蘇與穩定發展中的薄弱環節,并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和破解關鍵難題,為經濟增長提供了堅實的支持。
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踐進路
當前,全球經濟格局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地緣政治沖突等極端事件頻發,使得我國經濟面臨的風險與挑戰不斷加劇。在此背景下,回顧和總結過往中國經濟韌性強勁的驅動因素,并提出切實可行的實踐進路,對于新時代推動高質量發展尤為關鍵。
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一是利用體制優勢集中力量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加速機制創新,支持企業成為創新的核心驅動力,通過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和人才鏈的深度融合,提升產業鏈的整體競爭力。二是優化國際生產要素流動。消除跨境合作障礙,提高經濟國際化水平,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深化共建國家間的產業協作;同時,通過自貿試驗區的深化改革,進一步改善營商環境,吸引更多外資進入中國市場,并擴大對外投資規模。三是通過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消除地方保護主義壁壘,確保商品和生產要素在全國范圍內順暢流通,實現更高效的資源配置和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深入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一是推動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通過新技術尤其是顛覆性技術的應用,推動產業鏈和價值鏈升級。二是強化企業創新主體作用,聯合組建創新聯合體,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搭建科技創新平臺,推動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等共同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建立緊密合作伙伴關系。三是完善體制機制保障,協同推進對科技領軍企業的扶持、科技成果的轉化、人才培養以及科技創新機制的優化,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優化財政金融政策,為創新活動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并加強跨部門間的協調合作,促進資源共享,創造全社會積極參與創新的良好環境。
持續強化經濟增長富有韌性的預期管理。一是通過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新技術、新模式和新業態發展,并構建符合新時代發展需求的生產關系,為經濟增長增添新動力。二是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優化市場機制,糾正要素市場的扭曲現象,降低經濟運行中的摩擦成本,提高資本產出效率和資源配置的有效性。三是通過激發內生增長動力,增強經濟運行的穩定性和抗風險能力,將中國龐大的市場規模和內需潛力充分利用,構建以內需為主、內外市場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相關資訊
揭陽市標致五金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電話: 0663-8675542、8685542
傳真: 0663-8680542、8689542
郵箱: bzh@bzhardware.com
地址:廠東省揭陽市空港經濟區西寨工業園西一路

手機客戶端